中國書法藝術(shù)源遠(yuǎn)流長,流傳下來的作品非常多。 就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而言,更是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 因此,不可能完全了解和熟悉字畫集里所有作者的名字和字體大小,因?yàn)榧词故沁@類詞典,也難免會有遺漏和錯誤。 然而,作為一個書畫收藏家,通過多閱讀、多記憶、多收集這方面的資料,我可以更加熟悉和掌握一些書畫家的“名字”(除了名字和別名,它們還包括出生和死亡日期、出生地和教師的遺產(chǎn))。 、風(fēng)格特點(diǎn)等)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字體大小,這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傳統(tǒng)。 尤其是唐代的文人,大多都有自己的字號和稱號。 如漢代的蘇軾(又名子瞻,號東坡居士)、黃庭堅(號甪直,號山古桃人); 元代的倪瓚(字元真,字云林)、黃公望(字子酒,字儀鳳),明代的沈周(字奇南,字石田)和文征明(原名畢,又名正明,又名恒山); 清代畫僧八達(dá)(朱達(dá),又名雪閣)、石濤(原名若吉,字元吉,字大地子)等,這一傳統(tǒng)至今仍為書畫家所繼承。直到近代乃至當(dāng)代。 書法家、畫家在作品上署名時,有的在作品上同時署名和編號,有的則往往只署化名。 因此,在鑒定書法作品時,一定要了解和把握作者的姓名、昵稱。
此外,有些書法家和畫家一生中使用過許多名字和別名。 如享譽(yù)現(xiàn)代書法篆刻界的吳昌碩(1844-1927),初名君,后改名君卿,別號倉石、倉石、常石、昌碩,綽號老佛。 、缶道人、萬聾子、大聾子等等,都可以是一個例子。 如果只是記住這樣的名字和昵稱,對于書法鑒定來說是不夠的。 由于姓名、昵稱的修飾往往會因情緒而變化,因此有時間限制,從而為鑒定書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(jù)和作用。 就吳昌碩而言,他“以七十歲以后的人物作品”,這意味著他七十歲以后的作品將署名“吳昌碩”,而不是“吳君”或“吳君清”。 所以,如果你看到70歲之前的作品上有“吳昌碩”的署名,或者70歲以后的作品上有“吳俊慶”的名字,顯然該作品的真實(shí)性值得懷疑。 又如:光緒八年壬子(1882年)四月,吳昌碩受友人金節(jié)(傅將軍)賜予古瓦缶,故別稱老缶、缶道士。 從這份清單中,我們可以看出了解更名原因?qū)τ阼b別書法真?zhèn)?、界定作品?chuàng)作年代(因?yàn)橛械淖髌窙]有年份標(biāo)注)、考察作品藝術(shù)變遷的作用。 。
有的作品只署綽號,如常見的“懶道士”、“雷婆頭峰長壽人”等。 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現(xiàn)代畫家潘天壽的作品。 但后者是他早年的簽名,后者是他晚年最喜歡的簽名。 這些也是有必要把握和區(qū)分的。
特別是一些現(xiàn)代書法大師早期作品中被認(rèn)證的原名或字號,后來因各種原因更改了姓名和別名。 隨著他們的技藝越來越精湛,聲譽(yù)越來越高,原來的名字和字體大小就很少使用了。 大家知道,在當(dāng)代一些知名書法館里,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。 我在這里見過一些這樣的作品,比如張世忠(張書旗)、吳石綏(吳福之)、魯?shù)希憙吧伲?、宋浩(宋文治)、程同(程十發(fā))等一旦遇到那些作品,如果不明白其中的緣由,難免會錯過、后悔。 如《寫宋詞意》(書葉),是一幅潑彩山水,筆法淡雅溫潤。 畫境和歌詞的意思都相當(dāng)貼切,堪稱佳作。 題畫蒼勁淡雅,題曰:“寫川煙,城風(fēng),梅黃雨之意。丙子六月,居士徐龐,心遠(yuǎn)遠(yuǎn)”。 ”,署名“徐龐,居士心遠(yuǎn)”。 一般書畫收藏恐怕沒有多少人知道,但實(shí)際上“徐龐”就是當(dāng)代著名書法家、畫家、古代書法鑒賞家徐邦達(dá)先生。 徐先生原名龐,“心源”是他的小名。 可見,在書畫收藏中,還需要對當(dāng)代一些知名書畫家的姓名、昵稱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。
總之,從事書畫收藏,必須具備一定的書法鑒定能力。 熟悉和掌握書畫家的姓名、綽號和藝術(shù)史,可以說是踏入書畫收藏世界的第一步。
186信息網(wǎng)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本文來自:www.lutong-grou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