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搭建創業新平臺、新空間
信息和教育落后是貧困地區致貧的主要因素。 在這種情況下,貧困人口改善生活的唯一出路就是外出求學、打工、參軍。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經濟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,為貧困地區人民提供了新的上升路徑。 他們不再需要到處旅行。 通過互聯網和電子商務,他們可以完成創新創業、脫貧致富、富強起來。
山西省臨縣農民王小邦從1999年開始進城務工,干過我們能想到的所有城鎮低層工作。 用他的話說,他“活著沒有尊嚴”。 王小邦2006年回到家鄉,2008年在村里開了一家淘寶店,銷售當地的糧食。 經過幾年的經營,小邦的店生意紅火。 他不僅賣自己的糧食,還把村里、農村的糧食賣到城市里。 到2013年,小邦店年銷售額已突破700萬元。
2、給農村帶來新生活、新觀念
隨著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快速普及,特別是各大互聯網公司推出“電商下鄉”戰略,各種新型互聯網服務紛紛落戶農村,包括網上購物、網上銷售等商品服務、支付等。 、財務管理、機票預訂。 隨著日常生活服務、遠程醫療服務的出現,農民開始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實惠和便利。
2015年4月,在貴州省江口縣云舍村的大山深處,三位金發碧眼的外籍廚師烹制了一頓經典的意大利牛排大餐。 這一罕見的盛事吸引了全村人的圍觀,場面蔚為壯觀。 原來,這是村民曾金柴在農村淘寶服務站為92歲的岳父訂購的生日禮物。 在這里,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老城區人們網絡消費的加速增長,更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意識的快速融合。 阿里巴巴在農村建立的新服務體系最終會對農民的消費習慣、生活方式、甚至思維方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。
三、提供發展新機遇、新動力
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,支撐發展的“人口紅利”逐漸喪失。 然而,由于農村電商的爆發,各類有識之士紛紛返鄉,給農村信息洼地帶來巨大沖擊。 “數字人口紅利”為當地發展提供內生動力。 同時,“互聯網+”賦能老區,以“云網端”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普及安裝,提升了革命老區信息化能力。 2015年5月,“農村淘寶”推出“合伙人模式”,針對思維靈活、服務宣傳意識強、熟悉互聯網和網購的當地人,特別是返鄉的年輕人。 通過招聘、授課、實訓、考核等方式,這些年輕人完成了創業就業培訓,并在農村淘寶建立的電商服務體系中實現了自我價值。
2015年12月5日,陜北子長縣“農村淘寶”合作伙伴招募結束。 共有7900余人角逐34個伙伴名額,其中包括近1200名專程從外地回國的青壯年。 除了34位幸運者幸運地被選為合伙人外,招聘活動也給落選者帶來了新的機會。 可招募為“淘寶幫手”,繼續參與“農村淘寶”; 還可以致力于包裝、營銷、推廣等電商服務; 還可以走進縣電子商務產業園,引導成為農民網商。
四、推動村鎮新建設和發展
由于“淘寶村”的快速發展,大批農民返鄉創業。 人口回流和集聚倒逼農村生活服務改善,最終促進農民就地城鎮化。
近年來,它完成了從小農經濟到市場經濟再到電子商務經濟的轉變。 2013年成為全國首批“淘寶小鎮”。 小鎮已經形成了一條從生產到網上供應再到網上銷售的箱包產業鏈。 擁有3000家加工企業、600家網上供應商店、15000家網上商店。 由于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,來自各省的人們聚集在白溝。 該鎮 16 萬永久居民中有 11 萬是移民。 人口集聚反過來倒逼當地生活服務和城市服務能力的提升。 如今,白溝鎮已發展成為互聯網小鎮。 其以“互聯網+”推動的就地城鎮化模式,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典范,也為我們未來的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樣本。
馬云在延安“革命老區互聯網+電商發展峰會”上表示,“袁隆平要一畝地產1000公斤,電商要一畝地賣1000美元”美元。” 這意味著電子商務即將帶動農業經濟快速騰飛,農民收入大幅增加。
五、創新治理新理念新做法
農村電商的興起,不僅豐富了農村生活、增加了農民收入,也為鄉村治理提供了新思路。
喬偉奇,黑龍江明水縣人,1989年出生,畢業于蘭州大學核物理專業。 大學畢業后,他當了一名“北漂”,但他始終思念家鄉守寡的母親。 當“農村淘寶”開始在明水縣招募合作伙伴時,他毅然選擇回到家鄉,很快就成為“農村淘寶”的合作伙伴之一。 通過工作,他看到了村里人的轉變。 以前在村里八卦的小媳婦開始圍著他,研究他買的新奇商品; 以前喜歡打麻將、喝酒的老人開始種谷物,幫他挑選各種豆子。 以前整天忙著調解糾紛的老人村干部現在開始有了空閑時間,經常去服務點學習如何使用電腦。 最近,有兩件事讓他高興。 一是他通過“農村淘寶”眾籌預售村里貧困戶飼養的土豬。 還有一件事,他批準了一位老農民申請的“王農貸”貸款。 這位誠實善良的農民再也不用到處借錢了。
以上就是農村淘寶給農村帶來的五個變化的相關內容,小編就介紹到這里了。 農村電商給農村帶來的財富,不僅是一種新的經濟商業模式,更是一種新理念。 為解決城鄉差距做出了一定的貢獻!
186信息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:www.lutong-grou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