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州寺
位于寧縣瑞云山麓永昌湖南岸。 又名琉璃寺。 始建于元代,歷代均有修葺。 佛寺主要建筑有大佛殿、第二大殿、三大殿、金剛殿、天王殿、龍王殿、鐘樓、山門等建筑,全部其中有晉源風格。 寺內保存有大量木雕、石雕藝術珍品。
主建筑群坐北朝南,被冰錐分為前后兩個庭院。 院落包括山門和前、中、后殿,還有經堂、禪室、鐘樓、東西蓮池、墓碑亭等。 后院有佛寺一座,清溪兩街區。 寺廟附屬建筑也不少。
廂房山門為單檐懸山式建筑,南有飛檐廊。 進深三間安國寺經幢,山門兩側有耳洞。 大殿為三間單檐重檐結構。 西側有正殿三間,北側有一座青磚臺基、青磚砌成的圓形鐘樓。 屋頂周圍有仿木磚雕的木雕。
前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,進深一間,進深三間。 四面都有走廊。 前殿南側青磚砌成的荷花池尚未完工,西池已廢棄。
后殿進深三間,單檐歇山式結構。 前殿右側的經堂及后殿亦為單檐歇山式結構。
大雄寶殿與山門之間,分別立有嘉慶十四年、康熙五十九年的墓碑。 一部是《重修錦州寺實錄》,一部是《重修鐘樓神碑》。 前殿和后殿之間有清乾隆元年“重修金州寺金妝佛像”和“草洞純正”碑刻。
冰錐(以沙田命名)高約4米,將整個寺廟從東到西分為前院和后院。 正中為門樓,內外緣及肩部刻有二龍戲珠等圖案。 冰錐南北兩側刻木龍圖案,西側刻麒麟圖案,大門西側為五瑞圖。 冰錐上嵌有明萬歷四年“重建瑞云山錦州佛寺冰錐序列”石碑。
大雄寶殿在冰錐東側,進深五間,單檐山式結構,下三臺階,單凸須彌座,龍鳳脊。 吻獸等木雕裝飾和檐下八仙石雕基本完整,雕花六動門基本完好。 1846年)重建更換,高約3米。
另一個地方:
金州寺位于興縣城西10公里烏崖南麓的一個石頭洼地里。 四周群山雄偉,懸崖峭壁,山巒蒼松翠柏,郁郁蔥蔥。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,突兀的巖石上突然長出了奇柏,樹根裸露在外。 山中千奇百怪的巖石,如蹲如蹲,如走如跑。 九鄉之中,野草遍地,山花遍地,爭艷如錦。 寺內水源豐富,清泉不斷流淌。
金州寺原名安吉寺。 據碑文記載,始建于唐貞觀十一年(637年)。 代宗賜于昌化佛牙兩顆,藏于銅塔內。 今寺內的銅裙房是供奉和存放佛牙的地方。 當地還有彰化公主迎佛骨的故事。 寺廟依山勢而建安國寺經幢,整體布局疏密有致,殿、閣、殿緊密相連。 寺院主院分上下兩層,側院分內外兩進,處處是四合院。 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、同宣坊、中心街口、萬佛閣、關帝閣、觀音樓、十王殿、洞賓樓,以及玉清端公祠、玉來宮、玉成龍讀書樓、玉來公府等。 、石牌坊、磚塔等,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大雄寶殿是一座明代建筑,很多地方都殘留著古韻。 進深五間,面闊三間,布瓦,雙翹單下,五步須彌座,中間花拱門,單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。 殿內供奉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,高4.8米,造型獨特,栩栩如生。 殿內左右兩側各有60平方米的南宋佛傳壁畫,采用國畫工筆傳統畫法,色彩鮮艷,形象生動。 銅裙樓是一座建在堅硬山頂上的二層木結構建筑。 上下層四周均設有護欄,并有木梯可供上下。 中心街口是一座單檐懸山式建筑。 精柱是一座宋式寶塔,柱式密檐。 平面呈八角形,共八層。
側院又稱清凈處,清代端公廟就有,樓上有關帝閣。 后院的禪寺環境幽靜,還有一座于成龍讀書樓。 于成龍,樂安府(分石)人,刑部侍郎、都察院副巡撫、兩江巡撫,謚謚謚大夫、太子太保。 現有閱讀樓舊址可以進行測試。 還有東賓樓、萬佛閣。
寺后百米石崖下,是來公大院,是于成龍之孫于準于雍正癸卯年(1725年)在半山天然產生的巨大石崖下所建。石墻。 其地勢險要,風景獨特,建筑精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