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古時有云:“君子無故,玉不離身”。 玉代表一個人的地位。 此外,古人認為玉可以防止尸體腐爛。 漢代出現了“金絲玉衣”。 這塊玉片是岫巖玉。 歷史上出土的岫巖玉極少。 直到清代才被視為精美的雕刻玉石。 許多清宮文物都是用岫巖玉制成的。
近代,遼寧岫巖出土了一塊巨型岫巖玉,重118噸,長65米,高3米,厚近4米,最大周長近17米。 這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玉石。 玉雕,為了慶祝岫巖建城70周年,也為了弘揚岫巖玉根民族文化,讓岫巖被譽為“中國玉都”,岫巖雕刻了“長城”。
“未經雕琢的玉石不能用作工具。” 玉雕傳承已久。 遼寧鞍山海城東南4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里出土了三件岫巖老玉溝制作的玉器。 它們已有 12,000 多年的歷史。 這說明中國玉石在石器時代就已經發展了雕刻技術,也推動了岫巖玉的歷史。
這塊巨大的玉石雕刻成型至少需要三年時間,但為了在10月1日之前完成,岫巖聚集了孫立國、童少強、劉國祥三位頂級設計大師,團結了全國40人。國家。 它是由兩位雕塑大師共同創作的。
每道工序都一絲不茍,每一次雕刻都有雕刻大師的心血。 經過14個月的精心打磨,這份“禮物”終于完成。 同時,它也是當代“岫巖玉”的巔峰之作。
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,秦、燕、趙三國為了抵御外族入侵,就開始修建烽火臺,并將其與城墻連接起來。 秦始皇統一天下后,還大力修筑長城,抵御匈奴。 長城。
此后兩千多年來,歷代皇帝都不斷修筑長城。 他們修筑長城時,總是選擇危險的地方,充分利用地形來修筑城墻。 居庸關、八達嶺等長城都是依山而建。 域外更是險峻,有“一人能擋,無人能開”的效果。
除了軍事作用外,長城還催生了一些傳說,如孟姜女哭長城、燕子擊石、山羊搬磚等,歷代詩人也不遺余力地書寫。有關長城的詩詞。 唐代,李毅的《登長城》、劉禹錫的《經探道濟古壘》、陸游的《古意》……
長城歷經2000多年,從未倒塌。 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、意志和耐力。 它是中國的驕傲,也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。 玉雕《長城》更是震撼人心,其價值更是難以估量。
該作品自問世以來,也提高了岫巖玉的知名度,充分展現了“中國玉都”的影響力。 也將推動岫巖玉石產業走向全國乃至世界。
186信息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:www.lutong-grou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