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:報國寺
報國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半山腰。 是江南地區典型的宗教建筑。 據《報國寺志》等志記載,東漢建武年間,將軍張儀及其子中書郎張其芳喜愛這里的山清水秀保國寺經幢,隱居于此。 佛教傳入后,此宅改為寺廟。 因地處靈山之上保國寺經幢,故原名靈山寺。 唐會昌五年(公元845年),佛教滅亡,寺廟被毀。 光明元年(公元880年)重建,改名報國寺。 宋治平年間,寺曾一度改名精進院,后改稱報國寺。 1961年,報國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寺廟依山勢而建,主體建筑大多沿中軸線分布。 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、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藏經塔。 主建筑兩側均無配殿和走廊。 而是以城墻與兩側的鐘樓、鼓樓、僧房、客堂相隔。 此類附屬建筑南北長、東西窄,緊貼城墻外側。 這種結構在佛教寺廟建筑中并不多見。 大殿前有清泉碧池,四季不涸。
大雄寶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(1013年)。 是浙江現存最古老、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筑。 大殿面闊三間,進深三間。 平面垂直方向為矩形。 正面凹槽的深度被刻意擴大,以容納更多的信徒進行禮拜。
與這種結構相適應,前槽頂上有三個豆瓣藻井。 藻井較低,供奉佛像的空間特別高大寬敞,凸顯“佛”字。 氣氛“美妙莊嚴”、“至高無上”。
大殿多處采用復雜斗拱。 支架簡潔堅固,采用榫卯連接巧妙,不用一顆釘子,可承重約50噸。 此外,柱子的制作也頗具匠心,采用了小塊組合成大塊的方法,并在較小的木柱周圍用幾條彎曲的木條包圍,使整個柱子呈現出瓜形的形狀。 這種制作方法不僅節省了木材,而且增加了外觀的美觀度。 此柱形是宋代實際造柱的一個孤立例子。
整個建筑的構件既不追求一味追求精雕細琢的浮華傾向,也不存在只注重實用而忽視美觀的弊端。 另外,使用更多的受拉構件,并使用柱頭稍微向內傾斜的“側面”。 “腳”的做法。 另外,橫梁和額頭做成兩肩卷起的月梁形狀。 這些與北宋官方建筑經典《建筑法》接近或一致,繼承了唐代的一些建筑遺產,為研究宋代建筑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實例。
現存建筑天王殿建于清末。 它矗立在一座重檐山頂上。 面闊19.08米,進深10.6米,五開間。 梁架為明代制作,為提梁與翻斗混合結構。 正殿佛臺須彌座后腰刻有北宋崇寧元年(1102年)《筑石佛座記》銘文。
雙塔建筑融合了中原寶塔的傳統特色,將繪畫和雕塑藝術融為一體,形成了兩座雄偉多彩的藝術瑰寶。
建于明代的藏經閣(迎訓塔)內藏有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出版的大藏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