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丑是誰?
花財經原創
得物App是一個可以做真偽鑒別的平臺。 年輕人喜歡在得物App上購買鞋子、潮服、包包、手表等物品進行交易和鑒定。 就是把物品的細節拍下來上傳,由得物App平臺上的鑒定師來判斷是否是正品。
“權威鑒定,正品保證”是得物App的口號。 然而,德吾的識別能力卻遭到越來越多的人詬病。
評估服務和質量受到批評
首先,在得物App上訂購的產品被鑒定為假冒產品。 是否意味著德物智銷售的是假貨? 這樣的遭遇就發生在消費者劉女士身上。
今年6月,劉某在得物上訂購了一條LV項鏈。 收到貨后,他將產品帶到得物App進行在線鑒定。 鑒定的結果是,他在德吾上訂購的戒指是假貨。
要知道,拿東西可以說是一個“先鑒定,后發貨”的購物過程。 對電商商品實行“強中心化平臺監管”機制,探索電商平臺交易新模式。 結果在得物上買的產品被鑒定為假貨,真是可惜了。
這并不是一個孤立的案例。 2019年2月,有網友舉報稱自己在得物App上購買了一雙Nike 。 收到貨后,他們立即在時尚運動武器社區“get”上進行鑒定。 鑒定結果表明,該產品為假冒產品。
其次,得物無法保證在線識別和離線識別結果的一致性。 這奇妙的一幕發生在另一位消費者陳先生的臉上。
去年3月,陳先生在某電商平臺訂購了一件潮流T恤。 隨后,他花10元訂購了得物在線鑒定服務,鑒定結果是真實的。
此后,得物App給陳先生推送了一項“發表評價,享受免費訂單”的活動。 也就是說,陳先生在購物評價中發布得物App的鑒定詳情,即可獲得“德幣”,抵扣10元鑒定費。
然而,當陳先生想在得物上出售這件T恤時,令他沒想到的是,他得到了線下識別失敗的消息。 對此,陳先生非常吵架:“得物不能保證線上鑒定和線下鑒定的結果一致,但這些照片分享活動不是在欺騙消費者嗎?”
據悉,投訴和糾紛不斷。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“GUCCI皮帶真偽之爭”事件。
3月8日,一名消費者在唯品會訂購了一條GUCCI腰帶,售價2549元。 3月20日收到貨后,發現規格不符,并發送給得物App進行鑒定。 8天后,得物App出具鑒定證書,稱該GUCCI腰帶為假貨。
要知道,這批皮帶一共賣出了133條。 號稱“百分百正品”的唯品會不甘被打臉。 結果,俄羅斯經銷商向美國供應商的采購收據立即被公布。 唯品會表示,“這批皮帶是通過國際流通渠道在海外采購的,采購鏈條清晰完整,是來源合法的正品?!? 4月7日,唯品會還表示,已收到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廣州公司的反饋。 結果顯示唯品會買鞋子是正品嗎,消費者退回的涉案4條GUCCI皮帶均符合品牌/制造商披露的技術信息和工藝特征。
德烏也不示弱,表示自己的鑒定結果沒有問題,是假的,復檢結果也是一樣。 德物還表示,與CCIC有合作。 此外,中檢奢侈品牌工作人員表示,中檢與德物之間并無實質性合作。 也就是說,所獲得的鑒定是德吾本人所為。 其真假有待商榷。 此外,得物還表示,平臺進行的是“識別”而不是身份識別唯品會買鞋子是正品嗎,這有點玩文字游戲的嫌疑。
GUCCI發表聲明:無論真假,我們暫時不予評論。 GUCCI本身不提供鑒定服務,只要是通過官方銷售渠道訂購的,就一定是正品。
事情愈演愈烈,兩大平臺各持己見,GUCCI則保持中立。 只有摸不清真相的消費者才剩下憂心忡忡。 隨即,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這些情況,而且維權群的人數已經超過140人,有消費者表示將提起司法訴訟。 看來這個大瓜只能交給法庭判決了!
然而,得物的服務真的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嗎? 盡管如此,德物的鑒定服務和質量問題此后一直廣受詬病。
黑貓投訴平臺上,“得物App”投訴量已超過7萬條,出現“假貨”、“退貨難”、“售后客服差”、“質量問題”等情況頻繁地。
2020年6月,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6.18消費者維權輿情分析報告:6月1日至20日測試期間,得物App負面信息多達8735條,主要涉及仿冒、鑒定收費、優惠券、霸王條款等等問題。
打破陷阱
2015年,得物在虎撲峰會上孵化。 最初主要提供信息幫助年輕人了解鞋文化、時尚文化。 一些鞋子專家還自愿幫助人們識別鞋子,從而建立了一個互動社區。
最初,借助其社交+電商屬性和重垂直內容,吸引了一批冷門且粘性極高的球鞋愛好者。 2020年1月2日,以炒鞋起家的“毒”App更名為“得物App”。
賣潮鞋、做鑒定、炒鞋,就開創了生意。 前期依靠虎撲的孵化,獲得了一批精準用戶。 隨后它以其“識別功能”和社交功能的粘性贏得了良好的聲譽。 通過深耕社交和識別功能,最終贏得了潮流電商市場的份額。
前不久,被媒體曝光并引起廣泛關注的李寧天價5億元一雙鞋,就來自得物App。
炸鞋這個標簽已經深入人心。 說到炸鞋,人們也會想到拿東西。 但德物的基礎業務卻一直飽受詬病。 因為炒鞋等投機行為是危險的游戲,囤貨穩定物價,甚至存在年輕人高舉借錢,借鞋炒鞋的現象。 這些擊鼓傳花的游戲充滿了風險和隱患。
央行曾發出警告信稱,洋鞋被倒賣炒鞋,炒鞋平臺勢力強大,足以傳播花哨的資本游戲。 不過,他們點名批評了包括得物在內的多家炒鞋平臺。
業內人士認為,像得屋這樣不僅代銷鞋子,還提供鑒定服務的平臺,說白了就是“讓鞋商合法化”。 而且,他們會對自己得出的推論收取一定的費用,無論這些推論是真是假。 事實上,鑒定是一件困難且有爭議的事情。 沒有任何個人、品牌或平臺能夠做出100%準確的識別。 而且,如果鑒定的數量很多,肯定會出現錯誤。
評價服務是入門和吸引消費者的基礎,也是一切流量的源泉。 一些消費者依賴身份識別。 德物從事銷售及評估服務。 人們懷疑他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。 正是這些雙重身份受到了廣泛的批評。
評價是得物App的特色,也是流量的來源。 但鑒定不被消費者信任,令人尷尬。
此前有媒體報道稱,識別物品的能力不足。 鑒定師大多水平不高,都是實習生的水平,對假鞋并沒有太警惕。 對此,時尚電商投資人徐峰認為,“得物應該通過技術手段來處理身份識別服務問題,而不是通過認證器人工解決。 否則,除了認定有偏差之外,公司的營收規模也會很快達到頂峰,影響產品。 銷售率和用戶訂購體驗?!?/p>
時尚鞋交易是少數??參與者的市場。 僅僅靠交服務費、鑒定費很難成就一個偉大而富有想象力的未來。 因此,自更名以來,得物開始拓展品類,減少與外套、配飾、箱包、潮流玩具、美妝、數碼、汽車等品牌的合作,同時也開始加大對短視頻平臺的投入,吸引年輕消費者。 。
徐峰覺得,得物通過一流的產品很快就獲得了用戶,而且整體GMV特別大,帶來了巨大的用戶增長。 但每一項獲得的服務費和利潤似乎很少。 而且他們對上游的掌控能力不穩定,沒有一手貨源,平臺沒有定價權。 僅服務費不足以支撐其商業模式。 作為電子商務平臺,消費者認可產品品牌。 因此,一些大型電商也在分化、蠶食其用戶。
如今,得物App獲得融資、市值10億美元后,可以提高知名度,贏得年輕消費者的信任,突破炒鞋商和賣家的小圈子,真正成為一家潮流電商公司從阿里巴巴、京東來看,拼多多的首要任務就是分得一杯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