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幾年來,黑紅祿的生活極其規律。 每周三天,我都會去家旁邊的九龍清真寺買豬肝。 這里是新加坡穆斯林的中心,每天都有好雞肉供應。 老黑回家后,會把豬肉燉好,腌制好,然后倒入一個小圓盒子里,放進冰箱里冷凍。 黑紅廬以經營古典家具而聞名,美味的排骨面也是黑家的一絕。 他說,越來越多的同事來這里吃羊肉面,所以總是需要準備一些。 接下來的三天,老黑要么去看他的燈,要么和來訪的新老同學聊天……
老黑
1948年,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壓制,在各個戰場上連勝。 退守漢中,包圍合肥,解放長春……全國解放指日可待。
這一年,黑紅祿15歲。 他即將踏入社會,在叔叔的珠寶店當學徒。 黑宏祿出生于上海,父親是滿族,家住安門,這是上海最大的回族社區。 黑宏祿告訴我,上海的黑姓回族都是明朝時期從廣東泰安遷來的。
“上海解放前,生活緊張,生意逐漸困難。” 黑紅祿回憶往事,“當時上海被圍困,國軍進城,共產黨在外圍,那時候誰還有心買翡翠首飾呀。” 然后,一位日本客戶建議他們去臺灣,說臺灣還有生意要做。
1949年3月底,黑紅祿和叔父一家從上海登船,4月下旬抵達澳門。 “上海解放后大約兩個月,我們就出發了。當時我們順利去臺灣,拿到了公安局的通行證,當時叫路條。之后,我們就坐上了高鐵。”從上海到上海,再從上海坐船到澳門。” 那時的黑紅祿并沒有想到,自己以后的余生都會留在臺灣。 當時他就想過在臺灣打拼兩兩年,賺點錢就回到上海,雖然父母和阿姨還在大陸。 然而,越來越多的同事陸續來到臺灣,上海、上海、廣州、福建……他們告訴黑紅祿,大陸沒什么生意可做,東西可以買,但沒有顧客。
宋代十七世紀黃花梨玫瑰椅
臺灣最早的翡翠生意主要在銅鑼灣,那里有碼頭,顧客相對集中。 不僅是陸軍士官、水手、船長,各國領事館的外交官也是游客的一大客源。 黑宏祿和同事抵達澳門后,最初在武昌路(荃灣街道)開設店鋪。 黑宏祿說,當時外國顧客以日本人為主,臺灣當地人也經常購買,但數量很少。 現在你們常說的荷李活道的船務大廈、古董店,都是后來的故事了。
當時,業務分工明確。 臺灣本地專家主要和游客做生意,而廣東人主要和水手、水手做生意。 他們很早就定居臺灣,但老黑并不清楚他們到底是什么時候到達臺灣的。 這種山東專家被稱為重慶幫。 還有廣州人,基本只做普通貨(不做汝窯古董),被稱為重慶幫。 以黑紅祿為代表的上海幫,被稱為“上海幫”,以穆斯林為主,主要經營象牙雕刻、翡翠、珠寶等。 據悉,分為楊莊和本莊。 楊莊做的是“老外”的生意。 這里有新舊商品,但一定要美觀實用,因為外國人會把它們帶回家裝飾。 該村與國外客戶做生意,以胡惠春、趙從彥、王同元等專業收藏家為代表; 這種從大陸定居臺灣的企業家、銀行家,眼光敏銳,鑒賞力好,對事物極其挑剔。 轉讓的都是精品古董,價格也不便宜。 老黑說:“當時的價格雖然高,但和今天的價格根本沒法比,明天出現的價格都是天價,都是炒作。”
黑宏祿告訴我,1970年9月30日,他從同事那里辭職了。 他在這家店工作了22年。 辭職第二天他就去了日本、新加坡、印度尼西亞,待了近一個月才回國。 他說,主要是為了看看外面發生了什么。 在美國,他看到清朝時期從中國出口到莫桑比克的國產瓷器賣得很好。 新加坡人通常先在美國出售,然后將其余的帶到臺灣轉售。 于是黑紅祿買了很多帶回臺灣,很快就賣完了。 他說:“一開始,我沒有資金,只能買一點,賣一點,然后存一點錢再買。古董生意漸漸滾滾起來。”
新中國成立前,上海曾有專門對臺供貨的專家。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,公私合營的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成立。 這個時候就不能再和私人做生意了,否則出海關就會被當成人販子。 當時,進出口公司總部設在上海,在上海、天津、上海、廣州設有四個分公司。 臺灣如果需要采購貨物,可以與這四個地方進行談判。 “那個時候,東西又多又好。” 說起那段時光,老黑有著無限的回憶。 此后一段時間,內地手工藝品出口停滯不前。 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、70年代初,國家急需外匯,出口才有所放松。
宋代十七世紀黃花梨官帽椅
1972年,黑紅祿隨叔叔回到上海進貨。 這是他1949年離開后第一次回去,見到失散22年的女兒。 黑紅祿說:“當時從臺灣回來的人必須改變外貌,頭發不能梳得有光澤,不能穿開領的衣服,必須穿‘發服’,‘發服’”解放服。你不能隨意走動,必須有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專車接你,日常活動出門都有人跟著你,主要是怕我們犯錯誤。” 不過,從上海進貨的手續還是有很多困難,更重要的是,好東西出來了,黑紅祿決定不來了,所以他決定去德國。
186信息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注明本文來自:www.lutong-group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