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4年7月6日,越軍特工襲擊我軍雷達陣地,造成我軍59人傷亡,還部分毀壞了“辛柏林”雷達。
中央軍委對此高度重視,鄧小平得知后大怒,不僅嚴懲了部隊失職者,還質問道:“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,我們的偵察兵為什么不能過去?”
自此,我軍掀起了對越方的大規模特種兵大戰。
那么,這個“辛柏林”雷達到底有多牛,讓鄧小平如此重視,并引發了兩軍的特種兵大戰呢?
一、
關于“辛柏林”雷達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,那就是“敵人的炮彈還沒有落地,我軍的反擊炮彈就已經出膛了”。
這個說法有夸大的成分,真實的“辛柏林”雷達效果沒有這么夸張,但是毫無疑問的是,“辛柏林”雷達確實是我軍對越軍的第一利器,它在戰場上成為越軍的夢魘。
“辛柏林”雷達的主要用途是定位迫擊炮,通過各項數據,可以通過敵人炮彈的落點,測算出敵人火炮陣地的精確位置,引導我軍火炮精準打擊。
由于造價昂貴,我國從英國一共只引進了4臺“辛柏林”雷達,其中一臺在炮兵學院里做教學,一臺在兵工廠里做研究,另外兩臺分別部署在廣州軍區和昆明軍區。
在對越兩山輪戰期間,“辛柏林”雷達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越軍的火炮部隊相比于我軍,在加農炮和榴彈炮方面有不小的差距,但他們的迫擊炮用的很好。
越軍的武器底子一直比較薄,重火力有限,大部分部隊都只有相對廉價的迫擊炮。
不過熟能生巧,用了幾十年的迫擊炮,倒真讓越軍用出門道來了,他們的炮兵機動性強,準度高,個個都是打迫擊炮的好手。
在戰場上,我軍和越軍展開炮轟對決。我軍在火力強度和炮彈數量上都占據著優勢,但越軍憑借超高的準度,給我軍也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和損失。
越軍的火炮陣地十分隱蔽,我軍難以找到,只知道大致的方向。我軍的炮彈數量多,那也是相比于越軍而言的,想像美軍那樣,炮彈不要錢似的往疑似敵軍陣地傾瀉,搞飽和式火力覆蓋,那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我軍必須先捕捉到敵軍火炮陣地的具體位置,再實施精確打擊。而幫助我軍做到這一點的,就是“辛柏林”雷達。
“辛柏林”雷達的定位和校射精度高,越軍的迫擊炮只要一發射,雷達就能捕捉到信息,并測算出敵人的具體位置。
我軍的火炮部隊就能依靠“辛柏林”雷達提供的參數,對越軍實施精準打擊。從效果來看,那是一打一個準,越軍被炸得人仰馬翻,不知所措。
除了準度以外,“辛柏林”雷達還有很多優勢,比如重量輕,包括電源在內也只有400公斤不到,戰術機動性很高。
它的可靠性很高,簡單來說就是“耐造”,不容易發生損壞,就算哪個器件壞了,拿備用的替換一下馬上就能用。
所以,“辛柏林”雷達十分適合戰場形勢復雜,自然環境比較惡劣的越南戰場。
自從“辛柏林”雷達在前線部署以后,敵人的火炮襲擾戰術便失效了,只要敵人敢露頭開炮,雷達很快就能測算出敵人的炮兵陣地,等待越軍的馬上就是呼嘯而來的炮彈。
一段時間打下來,越軍損失慘重,大量的迫擊炮陣地被我軍摧毀。
由于“辛柏林”雷達是我軍的絕密信息,越軍不知道實情,所以從他們的視角來看,解放軍就像是突然“開了掛”一般,不論他們躲到哪,都能找到他們的位置。
越軍百思不得其解,只能分而化之,連炮兵部隊也開始打游擊戰,分成幾個作戰小組,打幾炮換幾個位置,不敢在一個地方停留。
其實,從理論上來說,越軍只要開炮,“辛柏林”雷達就能偵察到他們的位置,但在戰爭實踐中,不是雷達這邊一發現,炮兵那邊就開炮。
我軍要把敵人的火炮陣地位置標到地圖上,再根據地形和角度,判斷用哪種火炮反擊,而這需要時間。
所以越軍打一炮換一個位置,倒也確實有點作用。
但是這對于越軍來說也是無奈之舉,不斷更換陣地位置,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被炮火打擊,但這些散兵游勇式的襲擊,火力覆蓋率太低,讓本就火力不足的越軍更加堪憂。
最終,在“辛柏林”雷達的加持下,我軍在與越軍的火炮對決中大獲全勝。兩山戰役成為越軍的噩夢,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提心吊膽,擔心遭到炮擊。
二、
不過客觀地說,越軍的戰斗力確實可以,韌性也比較足。在發現正面戰場不是我軍的對手以后,越軍馬上轉變思路,干起了“老本行”:特工作戰。
其實所謂的特工作戰就是特種兵作戰,但是那時我們還沒有特種兵的概念,所以便把越南這些執行滲透、斬首、襲擾等特殊任務的部隊稱為特工。
越南的特工部隊由來已久,從越軍成立之初,特工部隊就已經誕生了。
越軍的特工部隊有其形成和發展壯大的歷史背景。從越南抗法戰爭,到與美國的越南戰爭,越軍的敵人大多都是規模龐大,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。
如果正面對決,裝備落后的越軍不可能是敵人的對手,所以在戰爭中,他們經常在夜間襲擊敵人的營地,通過叢林滲透到敵人后方,實施斬首和破壞行動。
這些作戰方式讓法軍和美軍都防不勝防,損失慘重。
越軍在發現特種作戰居然有如此奇效之后,便開始大規模組建特工部隊。
1964年,越軍把零散的特工小分隊集中起來,擴編成越南第305特工師,其中還分成特工、水下特工和空降特工,對應執行各種任務。
不久以后,越軍成立“特工部隊司令部”,特工部隊成為越軍的一個獨立兵種,直屬于越軍總參。
越軍特工部隊規模最大時,總兵力達到2萬人雷達偵察接收機設計,他們都是越軍最精銳的士兵,裝備著最為精良的武器,成為越軍的一把尖刀。
越軍特工部隊讓法軍和美軍都吃盡了苦頭,他們把越軍特工稱為“變色龍”,其偽裝能力可見一斑。
在兩山輪戰之初,我軍也吃了越軍特工部隊的虧,“辛柏林”雷達被毀,是其中最慘痛的教訓。
從1984年7月開始,越軍發動大規模作戰,企圖奪回老山等邊境戰略要地。為配合反攻,越軍的特工部隊傾巢出動,意圖對我軍實施滲透和破壞,削弱我軍的力量。
1984年7月4日的深夜,越軍821特工團406營7連的一個特工排,潛入我軍陣地后方,并開始抵近偵察。
很快越軍就確立了襲擊目標,他們十分大膽,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,還把一個特工排分成4個小組,一個小組負責接應,一個小組襲擊我軍迫擊炮陣地,另外兩組襲擊位于白石巖附近的“辛柏林”雷達陣地。
“辛柏林”雷達是我軍的寶貝,全天24小時都有哨兵守衛,但恰好在那天,雷達陣地上的崗哨掉了鏈子。
哨兵在深夜站完崗后,沒有叫醒接班的戰士就匆匆去睡覺了。就這樣,重要的“辛柏林”雷達陣地竟然沒有設防,越軍的特工輕易便趁夜摸了上來。
此時,“辛柏林”雷達就擺在他們面前雷達偵察接收機設計,一個炸彈就能炸毀。萬幸的是,越軍的特工不知道辛柏林雷達是什么,也不知道長成啥樣?從戰后我軍截獲他們的電文稱自己炸毀了一處通訊站來看,越軍大概以為這只是一臺通訊雷達。
越軍特工部不懂“辛柏林”雷達的構造,只在電源處布置了炸彈,他們的注意力主要在火炮和我軍營地上,在營帳外面布置了大量的詭雷。
6日2時30分,一切部署完畢,越軍的4個特工小組同時發動襲擊,一時間附近幾個陣地都槍聲大作。
營帳里的我軍士兵在聽到槍聲后,立即拿著槍沖了出來,卻觸發了地雷,傷亡慘重。
僅僅10分鐘,越軍特工部隊在完成既定任務以后,絲毫沒有戀戰,立即撤出陣地,向越軍陣地方向轉移。
此戰我軍陣亡10人,傷49人,迫擊炮陣地和“辛柏林”雷達陣地遭到破壞,而敵人只付出了1人陣亡,10人受傷的微小代價。
不幸中的萬幸,是越軍并沒有炸毀“辛柏林”雷達的關鍵部件,經過維修以后,雷達很快就重新投入使用了。
三、
但是這個消息還是引起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,連時任軍委主席的鄧小平都發了火,處理了一大批相關責任人。
不過,處理失職人員并不能改變局面,越南特工的滲透行動讓我軍如鯁在喉,長此以往,敵人的氣焰會一天比一天囂張,必須要加以遏制!
鄧小平有些生氣地說道:“他們的特工可以進來,我們的偵察兵為什么不能過去?”
是啊,越南可以實施特工部隊作戰,我們也可以還以顏色,要論出色的士兵,解放軍比越軍多得是,還都是他們的師傅。
我軍此時尚沒有特種兵和特種作戰的概念,但在戰爭實踐當中,我軍一直都有特種作戰的優良傳統,偵察兵實際上就類似于特種兵,偵察作戰就是特種作戰。
滲透、斬首、突襲、情報戰,這都是我軍的拿手好戲,論特種兵作戰,解放軍還從沒有怕過誰。
既然越軍要搞特種作戰,那我軍就奉陪,雙方來一場針尖對麥芒,看看到底是誰強?